市場先生與民權先生 | 理解金融市場與民主機制,具有極為相似的內在邏輯。1.觀念主導著人的行為。 2.躁動的獨眼巨人。 3.群體行為的缺陷。 |
金融市場的本質 | 理解金融市場的本質,辨明效率市場假說的限制條件。 1.投資就像棒球比賽。 2.我們都是少數股權股東。 3.市場並不總是對的。 |
股價究竟為什麼漲? | 理解金融市場上漲與下跌的原理,與其傳導機制。 1.資金與籌碼。 2.投資是一種有紀律的選擇。 3.景氣循環產業的邏輯。 |
只有少數人能領先市場 | 理解常見的觀念偏誤,與進行投資決斷的專業操作模式。 1.如何買進,建立部位。 2.如何持有與控管風險。 3.如何賣出,完成一次投資循環。 |
泡沫是如何生成的? | 理解金融泡沫是如何生成,以及我們要如何辨認。 1.結構性的大趨勢。 2.許多微小期待的疊加。 3.獲利離場有多困難? |
結構傳導至現象的時間差 | 理解孿生性、時間差,以及群體行為的本質。 1.事物之間存在孿生性。 2.落後是觀念迷失的必然結果。 3.群體行為的本質。 |
全局性思考 | 理解如何進行全局性思考,並反思我們自己長期的刻板印象、默示前提。 1.從歷史脈絡出發的思考。 2.反思自己的默示前提。 3.結構是因,現象只是結果。 |
個體選擇如何疊加為群體行為? | 理解群體行為的相關理論,並開始探討代理問題。 1.群體行為的多層次模型。 2.代理問題。 3.無所不在的演算法與資訊的霧霾。 |
公民週 | 參加基隆學講座 |
相信人,或是相信電腦? | 理解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風潮下,過度依賴量化數據可能反而誤導自己 1.機器思考與人工智慧。 2.大數據隱含追求資訊充分的迷思。 3.凡事量化,會有什麼偏差? |
多數人就是對的嗎? | 理解民主機制中,多數決的歷史演變與可能形成的制度性風險。 1.多數決定,或是時間才能告訴我們答案? 2.少數否決權的歷史傳承。 3.民意的泡沫。 |
分權制衡的制度設計。 | 理解分權制衡長期的思想脈絡,與跨社會的一般性評量。 1.主權、執政權,與外部約束。 2.歐美社會分權制衡的思想脈絡。 3.中華社會分權制衡的思想脈絡。 |
動機良善,那結果呢? | 探討關於動機論與結果論的不同理論觀點,及其限制。1.康德的動機論。 2.改革成為目的本身。 3.邊沁的利益論。 |
結果重要,或是程序重要? | 探討歐美與中華兩種不同價值觀體系的哲學內涵,並建構全局性的評價模式。1.基於法律與利益的價值觀。 2.基於道理與歷史感的價值觀。 3.全局性的評價模式。 |
民主是選人,或是選事? | 探討民主政治的選人、與選事之辨,並推演出能相適應的制度。1.儒法之辨。 2.委之以重任,或是對所有政見的包裹表決? 3.因事選人的弊害。 |
歷史上的民主成就矩陣 | 從案例討論中,理解民主的確是人類社會長期的追求。1.實質面以民為主的不同階段。 2.程序面主權在民的層次。 3.民主是人類社會長期的追求。 |
課程結語與心得討論 | 啟發學員對投資選擇與民主機制的深層次思考,並進一步強化對本課程的學習成果。1.能更真實反應民意的制度。 2.思考是個人突破群體盲目的自救之道。 |
成果展。 | 成果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