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簡史 | 將暑期地震課程內容作一簡單介紹,讓學員們知道課程目標,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了解台灣地震活動與如何防災(如預防海嘯,火災等)。 |
變動的地球 | 台灣是我們所生活居住的寶島,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我們必須對地球變動的種種現象深入了解,防患於未然,建立一安全的生活環境。。 |
地球的構造 | 地球層狀的的結構包括地殼、地函、地核;地核由一層液態的外核和一個固態的內核所組成。 |
地球的地形與大陸漂移 | 1912年德國科學家阿爾弗雷德•韋格納以「大陸漂移說」假說解釋大陸和海洋的分佈狀態。但不被學術界重視,至1960年代海洋擴張說出現,才得以發展,之後成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礎。 |
海洋地形與海底擴張 | 1953年,美國地球科學家布魯斯•希森發現大西洋的中洋脊(大裂谷);1960年哈里•哈蒙德•赫斯提出有火山活動的中洋脊向兩側橫向移動即為「海底擴張假說」;海底擴張假說與大陸漂移假說奠定板塊構造運動科學的基礎。 |
地殼變動與板塊運動 | 板塊構造學說主要在說明目前發生在地球上層的構造及解釋地震發生之原因。板塊構造的基本觀念是將岩石圈分成數個接近剛性之板塊,板塊受到張力、壓力、重力及地函對流的作用,不同的板塊之間每年以數公分的相對速度緩慢移動,大部分的地震、火山及造山運動便由於相鄰板塊之互相作用而發生。 |
板塊構造與地震活動 | 台灣位在二大板塊的交界處,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此二大板塊包括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中的附屬板塊的-菲律賓海板塊的邊緣即為台灣島。認識地球構造,有助於我們了解台灣地質與地震活動特性。 |
全球地震概況&台灣地震活動特性 | 全球地震觀測資料顯示,地震多呈帶狀分佈主要含有: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中洋脊地震帶。 瞭解台灣地質與地震活動特性,並配合輔助教材(例如:科學影片欣賞)。 |
公民週 | 參加基隆學講座 |
地震成因 | 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自然地震發生之原因可分為:構造性地震、火山地震、衝擊性 地震(如:隕石撞擊),構造性地震為板塊運動所造成。 |
地震分類 | 依地震的震源深度分為四種類型:(1)震源深度在0至30公里者稱為極淺地震。(2)震源深度在30 至70公里者稱為淺層地震。(3)震源深度在70至300公里者稱為中層地震。(4)震源深度在300至 700公里之地震為深層地震。 |
地震波 | 地震波依傳播路徑可分為兩大類:(1)體波:在地球內部傳播,依波動性質分為:P波,質點運動和波傳播方向一致,速度最快。S波:質點運動與波傳播方向垂直,速度次之。(2) 表面波:沿地球表層或地球內部界面傳播。 |
地震規模與震度 | 規模(M)是用以描述地震大小的尺度,係依其所釋放的能量而定,以一無單位的實數表示。震度(I),是表示地震時地面上的人所感受到振動的激烈程度,或物體因受振動所遭受的破壞程度。 |
探勘地球 | 地球物理探勘以精密儀器量測岩石與岩層的物理性質,根據物性之不同以分別或判斷岩石的種類與性質,來推測地下構造或地球結構的方法。 |
地震預警 | 目前為止,地震是無法預測,研發地震預測技術不易,世界各國專家、學者仍在試驗研究,未來或能研發較成熟的預警技術。 |
地震與防災 | 介紹地震造成的災害與如何作好防災準備。 |
地震防災計畫 | 地震防災計畫與演習,並配合輔助教材(例如:科學影片欣賞)。 |
學習成果分享 | 學習成果分享與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