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114-秋季班 253A102-認識地震(初階2)

 招生人數:0人
 招生狀態(3): 停招
 上課日期:2025-09-01 (第一週),(共18週)
 上課時間:每星期一 晚上 7點0分~9點40分
 上課地點:仁愛國小 
已停招

課前資訊
 這門課適合誰?
「認識地震」為地震學初階程度之課程,對於認識地震活動與沿海地質之關係有興趣的學員均可選課參加。
 需要準備的工具/軟體?
自由
 上課會用甚麼方式進行呢?
室內講授(投影片)、科學影片與文獻資料討論、參考等。
 評量方式
出席率 50%、課堂討論 25%、報告心得 25%

課程簡介
 課程QR CODE網址
 課程相關照片
      
 課程理念
將地震學知識作一簡單介紹,讓學員們培養地震學的基礎,並了解我們台灣地震活動沿海地質之關係。
 課程目標
台灣是我們所生活居住的寶島,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我們必須對地球變動的種種現象深入了解,本課程目標讓學員們學習地震的基本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防患於未然,建立一安全的生活環境。
 參考書目
中山自然科學大辭典第六冊 地球科學
系列名:中山自然科學大辭典
ISBN:9786660517836
出版社:臺灣商務
作者:林朝棨
 數位教材連結  是否接受旁聽
是(如額滿課程,恕不接受旁(試)聽)

課程相關費用
 學分費
3 學分,3000元
 雜費(電腦、冷氣、場地、設備等費用)
 保證金
 其他費用
報名費:新生200元,舊生100元 (每學期只收取一次),保險費:春秋季200元,夏季100元(每學期僅收一次,純線上課程除外)
.
.
 材料及其他相關費用(開學後,各班自行收取管理)
無費用【班級冷氣設備費由班上收取班費支應】

課程大綱
第一週1地震簡史將暑期地震課程內容作一簡單介紹,讓學員們知道課程目標,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了解台灣地震活動與如何防災(如預防海嘯,火災等)。
第二週2變動的地球台灣是我們所生活居住的寶島,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我們必須對地球變動的種種現象深入了解,防患於未然,建立一安全的生活環境。。
第三週3地球的構造地球層狀的的結構包括地殼、地函、地核;地核由一層液態的外核和一個固態的內核所組成。
第四週4地球的地形與大陸漂移1912年德國科學家阿爾弗雷德•韋格納以「大陸漂移說」假說解釋大陸和海洋的分佈狀態。但不被學術界重視,至1960年代海洋擴張說出現,才得以發展,之後成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礎。
第五週5海洋地形與海底擴張1953年,美國地球科學家布魯斯•希森發現大西洋的中洋脊(大裂谷);1960年哈里•哈蒙德•赫斯提出有火山活動的中洋脊向兩側橫向移動即為「海底擴張假說」;海底擴張假說與大陸漂移假說奠定板塊構造運動科學的基礎。
第六週6地殼變動與板塊運動板塊構造學說主要在說明目前發生在地球上層的構造及解釋地震發生之原因。板塊構造的基本觀念是將岩石圈分成數個接近剛性之板塊,板塊受到張力、壓力、重力及地函對流的作用,不同的板塊之間每年以數公分的相對速度緩慢移動,大部分的地震、火山及造山運動便由於相鄰板塊之互相作用而發生。
第七週7板塊構造與地震活動台灣位在二大板塊的交界處,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此二大板塊包括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中的附屬板塊的-菲律賓海板塊的邊緣即為台灣島。認識地球構造,有助於我們了解台灣地質與地震活動特性。
第八週8全球地震概況&台灣地震活動特性全球地震觀測資料顯示,地震多呈帶狀分佈主要含有: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中洋脊地震帶。
瞭解台灣地質與地震活動特性,並配合輔助教材(例如:科學影片欣賞)。
第九週9公民週參加基隆學講座
第十週10地震成因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自然地震發生之原因可分為:構造性地震、火山地震、衝擊性
地震(如:隕石撞擊),構造性地震為板塊運動所造成。
第十一週11地震分類依地震的震源深度分為四種類型:(1)震源深度在0至30公里者稱為極淺地震。(2)震源深度在30
至70公里者稱為淺層地震。(3)震源深度在70至300公里者稱為中層地震。(4)震源深度在300至
700公里之地震為深層地震。
第十二週12地震波地震波依傳播路徑可分為兩大類:(1)體波:在地球內部傳播,依波動性質分為:P波,質點運動和波傳播方向一致,速度最快。S波:質點運動與波傳播方向垂直,速度次之。(2) 表面波:沿地球表層或地球內部界面傳播。
第十三週13地震規模與震度規模(M)是用以描述地震大小的尺度,係依其所釋放的能量而定,以一無單位的實數表示。震度(I),是表示地震時地面上的人所感受到振動的激烈程度,或物體因受振動所遭受的破壞程度。
第十四週14探勘地球地球物理探勘以精密儀器量測岩石與岩層的物理性質,根據物性之不同以分別或判斷岩石的種類與性質,來推測地下構造或地球結構的方法。
第十五週15地震預警目前為止,地震是無法預測,研發地震預測技術不易,世界各國專家、學者仍在試驗研究,未來或能研發較成熟的預警技術。
第十六週16地震與防災介紹地震造成的災害與如何作好防災準備。
第十七週17地震防災計畫地震防災計畫與演習,並配合輔助教材(例如:科學影片欣賞)。
第十八週18學習成果分享學習成果分享與討論。

講師介紹

高銘鴻 講師  高銘鴻 講師  高銘鴻 講師     高銘鴻 講師

 現職:
台北市立天文館退休
 簡介:
中學教師、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 2004-09-01~2005-08-31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兼任助理教授 通識中心 教授地球科學>>
● 1989-09-01~1990-08-31 台北市立中山女中 代課教師 科學館 教授地球科學>>
 專長:
地球科學,自然科學,教材設計DIY
 部落格(Blog):  臉書(Facebook):


基隆社區大學 09:00~21:00
地址:20150 基隆市信義區月眉路250巷22號
電話:(02)2432-2699 傳真:(02)2430-1178
聯絡信箱:cukeelung@gmail.com
基隆社區大學.
top↑